“可他還是失敗了,爲什麼呢?”鄧名不能把心的疑講出來。
鄭功的計劃不依賴降將,地方清兵投降最好,即使不投降,明軍也擁有絕對的優勢;不畏懼清廷反應迅速,清軍靠著兩條走回來要到猴年馬月了。這樣的大規模登陸作戰不用說古代,就是中國以外的地區也沒有前例。在這樣一個想前人所未曾想過的天才計劃前,也不必擔憂對方有任何的應對手段,相反,可以盡用敵人因爲震驚和不知所措所能帶來的好。
當大軍出現在長江上的時候,勝負就應該已經分明。
爲什麼鄭功會失敗?
……
鄧名很快拿著這封信去見文安之,和後者討論起鄭功的軍事計劃。出乎鄧名的意料,文安之對鄭功的計劃很不看好。
“老夫還以爲他要先拿下寧波,然後沿著大道而進,直取南京,原來是想直接進長江啊。”文安之連連搖頭,認爲鄭功失敗的可能很大。
“爲什麼?”鄧名倒是覺得這個計劃非常激人心。雖然聽說過很多宏偉的登陸計劃,比如諾曼底登陸的規模肯定要比鄭功這次的要大,但當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計劃擺在鄧名眼前時,他會不由自主地深深爲之吸引。
“自古就沒有通過水路支持這樣一支大軍作戰的……”文安之指出,以往的水戰戰例,即使是著名的赤壁之戰,明朝初年的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大戰,水戰的目的也都是保證陸軍能夠安全地通過水域。水師地位最高的時候,也就是水陸並進的程度罷了。
自古以來,戰的雙方都想擁有重要的產糧區,擁有的一方會竭力把對手趕得越遠越好,而另一方則會盡力向產糧區靠攏。這也是清廷正在做的事,爲了南京的安全就要把明軍從浙東、浙南驅逐出去,如果浙東、浙南安全了,爲了保證明軍不能捲土重來,就要把明軍從福建也趕出去。戰線越是向南,那麼後方南京就越是遠離危險,變得更加安全。
文安之的意見就是應該在福建穩紮穩打,如果冒進一些,可以考慮在浙南建立據地。不過最穩妥的辦法莫過於進軍廣東,和雲貴連一片,然後一步一個腳印地向東打回去,只要將士用命,復神京乃至驅逐韃虜也是水到渠的事。
這時鄧名才意識到,正是因爲自己知道更多的功戰例,纔會覺得鄭功的計劃非常可行。這個時代的人都持有和文安之差不多的想法。所以清廷會覺得應該增兵福建穩定戰線,認爲鄭功會老老實實地在福建進行拉鋸,即使把南京的守軍派去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敵人還遠在天邊哪,就算戰無不勝,沒有個幾年也打不過來。
“鄭功不但有奇襲的優勢,而且優勢非常大。清廷的反應大概首先是大不解,接著是震怒:哪有你這麼打仗的?清廷的反應也許比我想像得還要慢。只要鄭功能夠勝利,滿清之前十幾年的辛苦就會一旦化作烏有。究竟爲什麼沒能爲流傳千古的經典戰例?”
告辭了文安之,鄧名越琢磨這個方案,越覺得它的意義遠超過在昆明放火,這是一舉逆轉乾坤的勝負手。
鄧名把穆潭找來,告訴他自己的決定:“延平郡王要我去見他,現在恐怕來不及趕到福建了。我打算去江南,在南京和他見面。”
穆潭稍微遲疑了一下,很快就答應下來,他對鄭功的勝利毫不懷疑。穆潭和趙天霸的況很類似,他不僅是鄭功的心腹,同時是年輕一代中有勇有謀的壯士。來此之前鄭功已經和他說過,只要唐王不是極度讓人失、只要不是白癡一類,那等他攻下那南京後就要擁立他爲監國,將來更肯定會保他登上帝位。
穆潭很清楚鄧名對恩主的重要,同時也已經暗暗視他爲將來的天子。現在在奉節所以這些話穆潭還沒有和鄧名說,這同樣是鄭功的代,雖然文安之看上去是盟友,但誰敢說他不會突然變卦,這要等到鄧名離開奉節後才能吐,免得對方一不小心把這個消息泄出去導致什麼變故。
“事不宜遲,先生這就去和督師說明吧,然後我們儘快出發,這一路上還要經過大片韃子的地盤,我們走不了很快,估計等我們到達的時候,王上已經攻下南京了。”
鄧名點點頭,便又去找文安之商量再次離開奉節的事。
“文督師歲數不小了,總呆在奉節不好,那裡人煙稀產不夠富。”穆潭還記得鄭功的一番慨,他計劃在立鄧名爲監國後說服文安之搬到南京去住,到時候文安之如果願意,不妨請他出任唐王監國的首輔。對鄭功來說這既可以擴大影響,制反對意見,也是對文安之與他同盟的報答。
現在已經知道了鄧名在昆明的所作所爲,穆潭覺得大明中興好像已經近在眼前:“殿下英武,想必很快就能天下聞名,王上擁戴殿下爲監國,任誰聽說了也得拍手好,恐怕就是張尚書也沒有理由反對;文督師德高重,記得王上說過他老人家可是庶吉士,朝廷已經很多年沒有庶吉士出的元輔了,還是幾朝元老,比當今天子用的那個馬首輔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王上一舉復南京,足以讓韃子、逆臣膽寒。將來文督師主政、王上主軍,輔助這麼一位明主,還愁不能驅逐韃虜,復河山麼?”
這麼多年來明廷的前途始終充滿迷霧——這已經是很好的說法,更準確的是說危機日甚一日,看不到希。突然之間,穆潭到眼前一片明,真有撥雲見日之,不但大明重新獲得了希,鄭功陣營也能從這勝利中獲得最大的一份好。
今天更新六千字,不是很多,祝諸位讀者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一覺醒來,魂穿大唐。悲摧的杜二少,開局就麵臨著兩個選擇:沿著曆史發展軌跡,迎娶公主,幾年後被李二宰掉;拒接聖旨,不當李二的女婿,麵臨抭旨重罪。失勢的杜二少,拒絕李二聖旨,被貶幽州城守大門。幽州城破、百姓遭殃。關鍵時刻,杜荷趕到,以一已之力,力挽狂瀾,殺退突厥五萬前鋒大軍。浴血奮戰、一戰成名。討伐突厥、橫掃北方;打服高麗,還大唐百姓一個安定、平和的生存環境……
原本,他只想做個混吃等死的逍遙王爺。但是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既然你們不讓老子有逍遙日子,那就都別過了!於是乎,劉登憤然而起,親自提出,並把這個口號,宣告萬方: 普天之下,莫非漢土;率土之濱,莫非漢臣。有蠻夷不服大漢王化者,雖遠必誅!什麼叫王化?王化就是,我大漢天軍所到之處,即是我大漢國土!
“島寇荼毒,痛及滇西,誰無血氣,忍棄邊陲,桓桓將士,不顧艱危,十蕩十決,甘死如飴,座中有壙,名勒豐碑,懍懍大義,昭示來茲。”謹以此文獻給曾經為了保衛國家出國在緬甸與倭寇決一死戰的遠征軍將士們!歷史不會忘記,中國人不會忘記,雖然你們曾經被記憶…
大宋戰神狄青,戰陣何等威勢?戰功何等榮耀?不過惶惶不可終日,驚懼而終! 這大宋朝,悲哀不遠,終究要有人來掀桌子! 狄詠來了,改變一切! 歐陽修,包拯,王安石,司馬光,曾鞏,蘇軾,蘇轍……這是大宋的風華。 馬踏黨項,推平契丹,壓製女真,統治草原,再開西域……這是狄詠的人生。 狄詠是文壇魁首?其實不是,他是一個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