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杜黃裳、陸贄、韓洄等宰相,外加高岳、韋皋、杜佑、渾瑊等方岳,全都於順門外請求陛見,向陛下賀喜黃帛天書之事。
皇帝百般推。
幾乎就在同時,和高岳一道京來的韓愈,則立即糾集同志,新及第的進士張籍、孟郊、張徹、張署等,同氣連枝,由已有的韓愈執筆,向朝廷上表,極力鼓吹封禪事,韓愈在表奏里的文字酣暢淋漓,稱:
「伏以大唐命有天下,四海之,莫不臣妾;南北東西,地各萬里。自天寶之後,政治懈,文致未優,武克不剛,嬖臣隸,蠹居棋,搖毒自防,外順悖,父死子代,以祖以孫;如古諸侯自擅其地,不貢不朝數十年。二聖(二聖,即肅宗代宗皇帝)傳序以至陛下,陛下承天寶之後,接因循之餘,五六十年之外,赫然興起。外攘羌戎,鎮南夷,更有淮蔡不順,自以為強,提兵誰,事故常。始命討之,遂連鄰,遣刺客,來賊相臣。方戰未利,驚京師;群公上言,莫若惠來。帝為不聞,與高公為謀,乃相同德,以訖天誅,而致此巍巍之治功也。故而神靈,天降祥符,陛下宜定樂章,以告神明,東巡華岳,繼而岱宗,奏功皇天,著顯庸,明示得意,使永永年代,服我烈,當此之際,所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
韓愈的表章,不但送到了之中,且各進奏院也都開足馬力,替他的文章印製了數千份,一時間京師傳誦如雲。
可得到韓愈的表章后,皇帝沒有表態,而是將其扣住,隨即轉發到尚書省禮部。
禮部頭司員外郎正是柳宗元,這段時間柳宗元可是忙碌不已,他的職責便是執掌尚書省往來的箋奏,京兆和全國各地這段時間貢獻或上奏的祥瑞,他都得一件件理,將其事跡寫賀表,再傳發去廷,或朝廷各署。
接到韓愈的文,柳宗元頓覺份量不同尋常,照本宣科寫賀表已不行,因為韓愈不是來獻符瑞的,而是直接請求皇帝東巡封禪的。
或者說,皇帝將韓的表章給他,莫不是讓他反駁?
皇帝又想要以自己為舌。
為了完皇帝的差遣,柳宗元在禮部冰廳之中,面對書案,看著韓愈所寫的一行行文字,然後思索良久,只覺得文思如泉湧,便於自己文稿的題頭寫下了「貞符」兩個大字。
「貞,言正也」,柳宗元的這個題目,正是想昭告天下,什麼才是真正的「符瑞」?那便是聖人之德,而本不是什麼君權神授,也不是什麼祥瑞、封禪。
柳宗元先是筆疾書,回顧了黃帝、堯舜禹等聖賢的一件件功德業績,接下來又總結道:由是觀之,厥初罔匪極,而後稍可為也,非德不樹。故仲尼敘《書》,於堯曰「克明俊德」;於舜曰「浚哲文明」;於禹曰「文命祗承於帝」;於湯曰「克寬克仁,彰信兆民」;於武王曰「有道曾孫」。稽揆典誓,貞哉!惟茲德實命之符。以奠永祀!
有破有立,有立則也有破,就在柳宗元還準備繼續往下,批判封禪和符瑞的荒謬不堪時,有文吏來告訴他,禮部廳外有中傳喚。
是柿林館太子李誦,忽然稱希柳宗元、劉禹錫至院為他講解經文。
柳宗元剛到館,太子就在帷幕立起,快速走出來,握住柳宗元和劉禹錫二人的手,而後居然哭泣起來。
柳、劉二人大驚失,趕告禮,問李誦這是為何?
此刻屏風后,兩位侍讀王叔文、王伾轉出,其中王叔文臉帶愧,向柳宗元作揖,接著說出太子真實的想法:「殿下的意思,既然封禪告是普天下的希所歸,那就必須得順應之。」
「然則!」柳宗元和劉禹錫很是驚愕,先前大家不是統一戰線,要輔弼皇帝共同抵封建和封禪的言論嗎?
王伾上前一步,他的話語很直接:「二位學士,將來太子踐祚,想要穩固長久,如無高岳、韋皋、杜佑這樣手握大權重兵的大臣支持,單憑我們這些待詔、侍讀、講經的側近,可能嗎?」
「叔文?」柳宗元看向了一貫強的王叔文。
可王叔文低著頭,一改往日的剛烈,囁喏著說:「時也,勢也。」
連他也屈服了。
而王伾對劉禹錫說:「人主若得賢能諸侯輔弼,終究不失為一代英明。夢得......這也是權載之(權德輿)和杜保想對你說的。」
提到這兩個人的名字,劉禹錫也只好閉口。
權德輿幾乎等於是他的叔伯,而杜佑更算是他的父輩人。
次日,紫宸便殿,皇帝氣得臉發青,柳宗元也上表,居然附和了韓愈,表章里說:「伏惟陛下乾剛以運行,葉坤元之翕闢,百靈職,六合從風。阻兵怙者,必就梟擒;懷忠抱義者,無不甄錄......嚴山川之祀,神必有依;申義烈之家,無不。周王推忠厚之化,漢帝慚愷悌之風,太平之德,斯為至盛。然則虞巡可復,告將慶於華岳;漢典方行,講禮再榮於闕里。」
而劉禹錫也上表,容和韓愈、柳宗元幾乎雷同,更是公然宣揚:「皇唐士庶,方觀飲至之容;華岳煙雲,已告之禮。」
皇帝抓住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的三封奏章,狠狠將其抓、撕,接著甩在半空中,奏章就像是折翼的鳥兒般,在殿飄零墜落。
最終,待到當月中旬最後一天。
延英殿中,皇帝召見高岳、杜黃裳、韋皋、杜佑、陸贄、鄭絪六位,說的便是黃帛天書之事。
香爐的青煙纏繞,浮在烏檀木案上的那捲「天書」上。
隔著煙霧,皇帝著高岳。
而高岳畢恭畢敬地奉起象笏,「天書到底為何,還請陛下目決。」
「請陛下目決。」其他五位方岳重臣全部齊聲說到。
別院中,得知柳宗元、劉禹錫,不,是自己父親,堂堂皇太子李誦居然「陣前倒戈」,附和高岳等人後,「這種兒子,什麼兒子?這種父親,什麼父親!」暴怒而絕的李純,一腳把眼前的茶幾給踢翻,怒吼道。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雲。鷓鴣聲裡數家村,瀟湘逢故人。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辛棄疾 天下第一大幫江左盟的宗主梅長蘇化名蘇哲來到帝都金陵,同時也帶來了一場場風波與一團團迷霧。 具有雙重身份的貴公子,爭嫡中的太子與親王,手握禁軍的國中第一高手,統率南境鐵騎的美麗郡主……周旋在這些權高位重身份不凡的人之間,爲什麼反而是行事低調的蘇哲成爲了所有事件的核心? 掀起狂風巨濤的那隻幕後之手,會不會就是前一波惡浪席捲之後留下的泡沫? 他的身份,究竟是雪夜薄甲逐敵千里的少年將軍,還是病體支離年壽難永的陰沉謀士? 他重回舊地再遇舊友,他翻雲覆雨機關算盡,到底是想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 這是一個既有晦暗陰謀,也有兄弟情義的故事,在這個故事沒有走到最終結局之前,也許你,也可以左右它的走向……期待你的觀看,更期待你的意見哦~~
“陛下,管管你女婿韋憨子吧,他又要在東門外單挑那幫大臣!”一個大臣跑到甘露殿對著李世民喊道。“這個韋憨子,簡直就是胡鬧,傳朕的口諭,不許在東門打架!”李世民一臉憤怒的喊道。········“走,去西門,東門不能打!”韋浩在東門對著那些大臣們喊道。
夢迴長安,鮮血浸染了玄武門,太極宮的深處只有數不盡的悲哀,民爲水,君爲舟,的朗朗之音猶在長安大地迴繞,異族的鐵蹄卻再一次踏破了玉門關,此恨何及?墳墓裡的李世民眼見子民塗炭,該發出怎樣的怒號?欄桿拍遍,只能見九州陸沉! 胸中也充滿鬱悶之氣,恨不能跨越歷史長河,摘飛星,攬日月,讓乾坤倒轉.也罷,耳聽得窗外鬼鳴啾啾,秋雨婆娑,剪一枝禿筆,爲李唐盛世延篇,去掉陰暗的部分,我的大唐沒有悲哀,只有金戈鐵馬的豪情,氣吞日月的帝王,百戰浴血的猛將,高冠博帶的高士,溫婉賢淑的皇后,父慈子孝,盛世延綿,這是我的大唐,我的《唐磚》.
大明初年風雲激蕩,注定要身敗名裂、被活活燒死的王,必須要走上叛天之路。恩怨愛恨,功過成敗,一切將會如何重演?
穿越成為廢太子,想著遠離爭端,掙點小錢,娶個媳婦,過個瀟灑日子,可惜家國危機,朝廷動盪,廢太子也是太子,山河錦繡豈能拱手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