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芒果小說 古代言情 我力能扛鼎 第266章 第 266 章

《我力能扛鼎》 第266章 第 266 章

 三月初四, 清明當日。

 印坊里最后一波病人將要離開了,兩月里送走了四波病人,一應事務都有舊例可循了, 井井有條忙活著。

 男終于摘了帷帽,穿回自己的裳, 坐院里忙著疊金銀紙船,等著回家祭祖。

 唐荼荼抄起鼓槌往銅鑼上重重三敲,展了個笑:“諸位聽我一言。”

 “疫未絕, 回了家也不能掉以輕心啊,謹防再次染上——每個村鎮的醫館、藥鋪,每日黎明時分都會下放新一天的洗眼水, 一瓶只售五個銅板,每瓶保質期為三天, 可以用來清洗眼睛,清洗傷口, 什麼跌打損傷都能拿來洗一洗。”

 “裝藥水的小瓶對大伙兒沒什麼用,但匠人燒瓶很費事,大家用完了要把瓶子送回換藥點。”

 一瓶鹽水五個銅板, 定價低得離譜了, 鹽水上游的原料供應有了章程后,本會越來越低的, 但琉璃瓶的價不下來。

 誰也不敢說裝藥水的小瓶子是貢給皇家的琉璃廠造的,怕百姓不去換藥,反把琉璃瓶昧下私下買賣。

 唐荼荼絮絮叨叨說了好一程,底下長著耳朵的都磨了個耳, 病患紛紛笑道:“姑娘快歇歇吧, 這程子你天天講, 全記住啦!”

 唐荼荼放下心。

 如果有得選,也不樂意做碎子招人煩。這通訊流全靠的時代,想讓每個人聽你話不是容易事,要麼像二哥,權字當頭,要麼像華瓊,站在那兒就“財源”。

 兩者皆無,吃喝坐臥跟病人在一塊住了這許久,的架子早端不住了。

 大伙按捺不住一窩蜂散了,來接親的家屬又留下許多禮。農門沒什麼稀罕東西,腌菜咸蛋鴨魚,質樸也實用。

Advertisement

 病人散盡后,印坊的大門又關上了,隔斷了剛進來的那一點自由的空氣。

 醫士仆役各個唉聲嘆氣。

 唐荼荼忍不住笑:“知道大伙都辛苦了,再熬三天,每人去年掌柜那兒領十兩賞銀——縣衙里還會頒彰功書,就是一本寫有你功績的書,舉人親筆作文,縣令蓋上小印,是能留作傳家寶的珍貴件啊!”

 眾人哄然笑起來,被三兩句哄得又提起了勁。

 印坊大掃除,所有圍繞疫病所增建的設施全要拆除,回到原樣。

 醫士們忙的是另一事。影衛搬來兩只沉甸甸的木箱,里邊是各鎮各村上來的兩千余份病案。

 唐荼荼彎著,把病案一摞一摞往桌上抬,話是對著醫士說的。

 “我常聽你們嘮嗑時說起來,說十幾歲的小大夫境尷尬——好的大夫都是一張張病案堆起來的,老練才能通達。可大夫的考試比科舉還難,沒考進舍的醫士不能醫籍,不能自個兒開堂坐診,只能在大藥房干點碎活兒,熬五六年甚至更久,攢足了經驗才能寫方看病。”

 倒也有出類拔萃的,像杜仲師從醫,自己本事也強,去年在太醫署上舍大考中評了甲等,這就算是出師了,在府登名冊便能執醫坐診了。

 再有廖海這樣的,家里開著本地最大的醫館,家學淵源深厚,將來自有長輩給安排前途。

 大夫也論師承,論家學,論財力,一等差一等,能差出天地之別來。

 從縣學出門的醫士,還不算醫,多數會落無病人可看的窘境里,要麼埋頭苦背經方典籍,花幾年考進去,要麼找家大藥房做抓藥小徒,干白工,一年一年地熬資歷。

 他們沒有規范的實習渠道,最后往往進退兩難,變游街竄巷的赤腳郎中,撐一桿幡,寫上“包治百病”,跟醫館搶生意。

Advertisement

 一群十七八歲的年眸子星亮:“姑娘又想出什麼主意了?”

 唐荼荼笑盈盈一指面前幾大摞。

 “這不,病案來了——這是此次赤眼疫、全縣所有患者的病案,都在這兒了。我們先按照各鎮、各村、各街道為單位分類,再仔細審對病案,看看有無錯,最后總結出一個赤眼病有多種不同的表征,多對癥的藥方。”

 一群不著頭腦,抓起幾張病案翻了翻,實在是大同小異,料想這兩千份病案里也不會幾個特別的,一個眼疾能變出多花樣?

 半晌,有人問:“姑娘,整理這些做什麼?”

 廖海笑說:“姑娘是怕我們記不住?那您可放心,我們都是打小背著方劑長大的,多的不敢說,二百個方子倒背如流不在話下。赤眼一癥變化不多,好用的單方就五六個,再把病案過一遍眼有甚麼用?”

 “問得好!”

 唐荼荼回干凈黑板,在上頭列關鍵字。

 “我想做件大事——這陣子,我跟印坊里的大爺大娘多方打聽,在他們印象里,許多人一輩子也沒看過幾回大夫。”

 這年頭不像后世,頭痛腦熱嗓子疼都要往醫院跑。這年頭的百姓崴斷腳趾頭都敢坐家里靜養,諱疾忌醫的由頭多得數不清,遠遠不止“沒錢”一條。

 街市上的醫館常常坐落在街尾,因為左右的商鋪都不愿意挨著醫館做生意,天天死人晦氣。

 但貧門百姓勞形,衛生習慣也差,是以此地的重疾大病率并不低。

 唐荼荼:“假設一個生來健康的人,一生中要得兩次大病,三次小病,總共是五次就醫經歷,那就是五份病案。全縣匯集起來,疾病種類便包羅萬象。”

 “如果我們能給每一個百姓、每一戶人家,建立一份個人健康檔案,記錄每個人從生到死、一輩子得過的所有大疾大病,每一次的就診時間、病癥詳、用藥記錄、藥反應,將過往病史全部匯編冊,專門建一所醫檔局,存放病案。”

Advertisement

 “檔案一式兩份,一份由各家醫館匯編整理,與醫檔局;另一份留在病人手中,下次就醫的時候拿著病案去找大夫,對自己的病心里邊有數,萬一出現了醫患矛盾,也可以溯源去找是哪方的過錯。”

 ……醫檔局?

 司的都是署,唐姑娘……是想建一座小衙門?!

 在場所有醫士全愣住了。

 連與詳談過好幾回的杜仲表都不輕快,又陷新的愁結里。

 唐荼荼接著說:“如此一來,咱們縣里就有了一個龐大的病案庫,今世可查,后世可查。”

 廖海雙眼發直:“全縣!那、那得多病案!”

 唐荼荼:“我算過了,靜海縣六萬民,加上產婦與新生兒建檔,全縣每年的病案會以八千份的速度累增,大約在三年后,所有縣民的醫檔都會進病案庫里。”

 知道這群娃娃算不好,遂只說結論,不寫計算過程。

 唐荼荼也沒敢跟他們說,想要醫檔型,義診是不了的,義診回數一多,形同免費的全民健康普查,百姓的就醫觀念會飛快轉變,病案新增的速度會暴漲。

 一群年半天回不得神,唐荼荼心里的槌子慢騰騰敲了兩下。

 癡迷于數據的魅力,因為癡迷,所以也分不清自己是不是急于求了。

 可醫檔的功用沉甸甸心頭,一套全縣百姓大健康檔案,可不止是供大夫查閱、增長見識習學藥方這麼一個作用,對臨床試驗的影響巨大,如果真的做出來了,這會是一個橫全年紀、包容全部疾病的超大樣本。

 醫療事故的鑒定,傳染病流行病的防治,研究不同地域百姓的質疾病、某某類職業病,甚至是將來小外科手的推行效果,全能從數據中一目了然地看出來。

Advertisement

 不怕事繁瑣耗神,唯獨怕沒人幫

 以一個縣作為醫改試點是最合適的,想試水,離不開一群懂醫的本地人。游說這群在校醫學生,比游說他們父輩要容易得多。

 唐荼荼慢聲慢調又說:“八千份聽著嚇人,其實勻到每月上頭就不多了,大約是五個檔案員能整理出來的。”

 這是從爹爹編修黃冊一事上得來的靈。堂堂大盛朝,人口將要破億,竟連全國人口統計都能做,這時代的檔案管理學必定有一套型的章法了。

 后世一個練的檔案員每天能錄百份檔案,沒了科技的加,人力能做到什麼地步,唐荼荼心里沒數,得試試看。

 六萬民,八千份,五個檔案員。

 數字的銳減讓這事兒踏踏實實落了地。廖海率先拍板:“既然姑娘覺得行,那咱們就試試看!”

 “我倒要看看浩如煙海的病案庫是什麼樣!”

 跟青年人共事真是太愉快了,不像名的老醫,遇事先反駁“不行不能不可以,先賢沒這麼干過”。

 青年人撲闖,管它行不行,兩腳下去試試深淺。他們不夠玲瓏,這拙勁最是可

 唐荼荼笑起來:“那咱們先試行半年!”

 之后三天,埋頭研究古代檔案管理的優劣,連計算帶推演地琢磨出一套新的檔案編序排列法。

 杜仲也沒閑著,刪繁就簡,列出一份個人健康檔案和病案模板,16開紙兩面放得下。

 唐荼荼朗聲念:“某某某就診記錄:姓名、別、年紀、從業、住地……就診日、病自陳,大夫診斷、藥方、日常宜忌、預后效果。”

 “嘿,全乎!先印幾千份再說。”

 三天后,病案范本印出了三千份,會下發給全縣所有醫館,統一格式印刷,大夫筆錄醫案,都不費工夫。

 正事收了尾,印坊大門又開,醫士一窩蜂地散去。

 唐荼荼回頭看了這院兒一眼。來時還有雪,如今草苗生翠,離家整整兩月了。

 倚著老樹長長地垮一口氣。

 可算是了結了……

 全縣的染數飆升過兩千之后,終于穩步下降,回到了三位數以,今日起縣道便解封了。

 唐荼荼扭頭沖對面樹下的白褂子笑:“走吧?大功臣,去我家吃大餐。”

 杜仲笑著搖搖頭:“早前應了廖家的約,今兒不能赴姑娘的宴了。”

 他如今醫箱有人背,筆墨有人備,還有了代言人。廖海爽朗一笑:“姑娘自個兒回吧,我請師父回我家吃飯,我爹和幾個叔伯都盼著見他,催了好幾趟了。”

 “噢,長輩設宴啊。”

 唐荼荼瞄了杜仲一眼,杜仲落下半扇眼瞼,回了一個“我省得”的神,不不慢地回屋換了干凈直裰,跟著廖海走了。

 生理鹽水的方子他們得不,不論哪家醫館的大夫都能上山頭參觀,卻也沒松口,不論什麼人問方子,通通不外傳。

 唐荼荼想把生理鹽水的量產在自己手里,等以后跟二哥商量過了,把方子呈上去,后續的葡萄糖、消炎藥和一應家中常備丸劑通通走營的路,由各地府辦廠,專人管轄。

 這時代的營與“品質穩定”能劃等號,一旦民間商人摻和進來,了一門生意,就不定什麼樣了。

 “姑娘,快上車呀!”

 倆月沒怎麼坐車,暈車暈得天旋地轉,唐荼荼一路睡回了家。

 車夫才勒馬,車外的鑼鼓聲就咚咚鏘鏘炸起來了。

 唐荼荼掀簾一瞄,好嘛,好多人,連忙翻出小鏡把睡的頭發和領口理好,才敢下車。

 走前爹爹還沒上任,趙大人倒得突然,爹爹趕鴨子上架了,唐荼荼忘了家已經搬家了,住進了縣衙后衙。

 街門外雇了舞獅隊,八只金紅的獅子個頂個的瘋,活本地最好的舞獅隊,左右過路的百姓全圍著看熱鬧。

 “這是干嘛呢?”

 管家趕忙把往門請,老眼彎兩條褶,看著大姑娘好好地回來了,止不住笑,卻要著聲說話。

 “這些時外頭風言風語,人可說了,疫病流行是為嘛?——因為咱老爺走馬上任,沒去祭縣祠,沒去文廟、關帝廟請圣人,沒去拜城隍,坊間傳來傳去,說這疫病呀,就是因為不敬神仙惹出來的。”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