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子李隆基的面數度變幻,手中所捧的報在不斷的抖著,繼而那張薄薄的紙又于干枯的手指尖飄然落。李隆基并沒有俯去將之拾起,而是合上雙目,下一刻又倏然睜開。
張輔臣小心翼翼的侍立在側,以他這些日子以來對天子的觀察,此時此刻的天子正在思索極為頭疼之事,按照以往的形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了決斷。所以,他識趣的立在一旁,并沒有殷勤的去拾起那封信,不敢有一一毫的異樣響,生怕打斷天子的思路。
嘩啦一聲!張輔臣被嚇得子驟然一,竟是天子將滿案的書卷表文推到了地上。天子一怒,直如山崩海嘯,張輔臣雙不自覺的一,便撲通跪了下去,以額頭地,冷汗珠子順著兩頰額頭噼里啪啦掉落下來。
按說李隆基已屆古稀之年,早就過了那種陡然暴怒的年紀,可糟糕頂的消息還是令他如鯁在。發泄了一下之后,緒有所緩和,心思也澄明了不。他的目掃過一片狼藉的地板,巍巍俯下子,一件件撿拾著散落四的書卷表文。
張輔臣見狀后,趕忙爬了起來,口中連連稱“奴婢死罪,圣人安坐,且由奴婢……”他麻利的俯下去收拾那滿地的竹簡紙張。
然而,李隆基卻一把推開張輔臣,親自一卷卷,一封封將之撿拾而起。
一張紙突的躍視線之,李隆基直起子將之輕放在書案上,眼睛飄過其上,紙上僅有寥寥數句,他卻不住念出了聲。
“道狹草木長,夕沾我。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是陶淵明的明志之作,也是那日茶會上出自秦晉之口。
想到這個年輕人,天子李隆基臉上的寒意稍有衰退,見張輔臣謹小慎微的躬在側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樣,便信口問道:“可知道朕所念詩句有何深意?”
“奴婢不敢說!”
天子面前豈能隨意說話,就算天子有所問又豈能真就不知趣的任意作答了?張輔臣子雖然有其果敢之,但伴君便如伴虎的道理是懂得的,已經不再像做黃門時那般的直。
“但說就是!”
天子又堅持,張輔臣這答道:“這是靖節先生所做,以文詠志,歸田園,堅持守……那日茶會間,神武軍中郎將秦晉曾誦此詩。”
天子李隆基頗驚訝,大深宮中識文斷字的宦不在數,但絕大多數都是些不學無之輩,能識得陶靖節筆下文字,足見其不簡單之。
“哦?懂得還不!”
張輔臣連忙又跪下請罪,“奴婢年時宮前曾開蒙教,先生,先生曾教過的……”
殿中銅爐,火炭劈啪作響,李隆基暗嘆一聲,宮中宦多有罪臣子嗣,如高力士一般,本姓馮,乃出自嶺南世家,其曾祖為前隋左武衛大將軍,其父亦是大唐潘州刺史,只可惜世事滄桑,天之驕子也有一朝淪為奴婢的時候。這個張輔臣既然在年宮之前曾開蒙教,想來也不是尋常人家的子弟。
李隆基并沒有追問他的家世,而是接續上之前的話題。
“陶潛局畢竟還小了!”
天子的話讓張輔臣無言以對,誰都知道靖節先生的人格境界之高深,但天子說他局小了,又聯想到這是經由秦晉之口念出來的,難道,難道是天子已經對秦晉的態度有所變化了?
張輔臣胡思想,覺得天子心思深沉似海,實在不是自己可以揣的。
只是他卻想岔了,李隆基的話只說了一半,在他看來天下士人,但有報國之志,便要躬踐行,似這等獨善其終不過是為了一己之私而已。然則,秦晉以進士登科為縣尉,又在大兵境之際力抗狂瀾,不折不撓,此等作為,豈能是那些扭酸腐之人可比的?
陶潛出世為明個人之志,不惜放下士人尊嚴,以襟沾夕。秦晉將其引用過來,當正是反其道而行,世而披肝瀝膽,為得不也是堅守心中的信念嗎?只不過,此子借此向自己表明的,則應是殺盡逆胡,重振大唐之志,他能從這個年輕人上到一種強烈的氣息。
李隆基自詡看人極準,他從這個年輕人上看到了太多影子,如果好好加以琢磨,沒準三十載后,便可為大唐的柱石之才。
想到三十載后,一向俯視眾生,手掌天下的李隆基不由得眼神迷離起來。到那一天時,他可能早就化作了秦川大山間的一抔黃土,盡管臣下多有萬歲贊頌之語,但他清醒的很,不論多麼顯赫高貴的人,都有死去的一天。
李隆基多希這一天能夠晚一刻到來,然而,現在已經有人急不可耐的盼著他早一日駕鶴西去了。
那封讓他大發雷霆的信中所涉及的,正是這個不容許任何人及的痛,更何況及這痛的人還是自己的兒子。有人報,太子與高仙芝曾有書信往來,雖然容不得而知,但這在李隆基看來,已經是不可饒恕的罪過。經由兩次宮廷政變才登上大唐天子寶座的李隆基就算再倦怠朝政,對這種危急皇帝之位歸屬行為的警惕之心,數十年來從無一刻放松過。
張輔臣眼看著天子,但見他面晴飄忽,目閃爍不定,似乎又陷了沉思之中,便乖覺的垂手侍立,不敢再稍有異,驚擾了天子。直到殿外一陣悉悉索索的腳步聲傳來。ωWW.166xs.cc
“圣人,神武軍中郎將秦晉已在闕外候旨!”
聲音不大,但仍舊清晰的傳了便殿之中。張輔臣暗暗長舒一口氣,終于可以結束這種難熬的景了。天子在沒有外臣在時,表現的明顯郁深沉了不,這讓每一個在他邊的侍都有巨石之,直覺難以呼吸。
“傳見!”
天子的聲音悠然響起。
過了好半晌,但聽便殿之外又傳來的咄咄腳步之聲,當是神武軍中郎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