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芒果小說 軍事歷史 揚明 第1544章 不征之國?(中)

《揚明》 第1544章 不征之國?(中)

許是沒有料到兵部尚書王在晉的言辭如此犀利,麵漲紅的畢自嚴一時間竟是為之語塞。

    但待其反應過來之後,卻是憤怒的揮舞著雙臂,重若雷霆的咆哮也是隨之而來:"糊塗!"

    "我大明窮兵黷武多年,財政已是岌岌可危。"

    "值此之際,豈可意氣用事?"

    口劇烈起伏的畢自嚴全然不複昔日"老好人"的形象,臉上的因為激而在不斷,顯得很是氣急。

    有些話,他不能跟天子說,但還不能跟你王本兵說了?

    縱觀天子繼位這幾年,大明幾乎就像是一艘高速運轉的戰爭機,沒有半點停歇的時候,但就算是不知疲倦的戰爭機,也要考慮到磨損,老化等問題。

    雖然朝廷兵在解決"憂外患"的時候近乎於百戰百勝,但朝廷也為此付出了上千萬兩白銀。

    這也就是天子通過改革農政,整飭商稅並大力發展海商等方式,為朝廷籌措了大量稅收,不然大明這艘高速運轉的戰爭機早就在轟鳴聲中報廢。

    "兩位,稍安勿躁.."

    見兵部尚書王在晉作勢便要起反駁,一向言寡語的次輔劉鴻訓卻是緩緩起,輕輕擺手,充當起了和事佬。

    待到二人緒有所緩和之後,方才若有所思的說道:"我曾聽聞,那鄭芝龍在福建任職的時候,便與日本當地的華僑多有來往,不知可有此事?"言罷,劉鴻訓便是輕輕看向旁的孫承宗。

Advertisement

    見眾臣的目來,一直作壁上觀的孫承宗不由得輕輕頷首,眉頭也是為之皺到了一起。

    早在天子有意"招降"那李旦的時候,他便曾就此麾下死忠多是些窮兇極惡之輩提出異議,其中矛盾最為突出的便是這鄭芝龍。

    與絕大多數後續加李旦麾下船隊的水手船夫所不同,鄭芝龍自便隨其舅父到了澳門,並在海外長大,對於大明並沒有太多的認同及歸屬

    此次至福建副總兵的鄭芝龍趁夜襲殺城中守衛,並裹挾船隊出逃便是最好的證明。

    自太祖建國以來,朝廷還從未發生過一鎮總兵公開叛逃的例子。

    即便是昔日建州真於遼東如日中天的時候,主開城投降的也無非是諸如李永芳這等存著"囤貨居奇"心理的尋常參將之輩。

    "如此說來,此次倭寇來犯我大明,也是這鄭芝龍從中推波助瀾的了。"劉鴻訓的聲音愈發激昂,臉上的表也是變的肅穆起來,使得廳中的氣氛都是為之張了不

    "次輔,"眼見得眾人的緒即將被調起來,戶部尚書畢自嚴便是臉發黑的呼喝道。

    一旦坐實鄭芝龍有"通敵"的罪名,朝廷便再也沒有了退路,隻剩下"遠征"這一個選擇了。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

Advertisement

    "那鄭芝龍放著好端端的副總兵不做,卻鐵了心要叛出我大明,無非是由更大的利益從背後趨勢。"

    "而紅夷人之所以不惜與我大明惡,也要庇護那鄭芝龍,無非也是為了利益罷了。"

    在文淵閣群臣或迷茫或遲疑的眼神中,次輔劉鴻訓侃侃而談,舉手投足間滿是自信。

    "次輔說的是。"

    即便"執拗"如畢自嚴,也不得不承認劉鴻訓的這番話語極有道理,但所謂的"利益"究竟到了何種程度,竟然讓紅夷人都願意為鄭芝龍所奔走。

    一時間,偌大的文淵閣廳隻剩下了眾位朝臣重的呼吸聲,靜的連窗外吏員的腳步聲都能夠聽清。

    "閣老,諸位大人.."不知過了多久,廳中的沉默被一名吏員小心翼翼的呼喝聲所打破。

    放眼去,隻見得一名著皂的吏員正雙手捧著一本奏疏:"司禮監剛剛送過來的奏疏,一炷香前才剛剛抵京。"

    聞言,文淵閣的重臣便是一驚,皆是將目放在那本奏疏之上。

    一般來說,除卻地方叛或者邊鎮遭襲等急軍之外,一般奏疏都要經通政司,送至司禮監,方才能夠來到文淵閣。

    這一套流程下來,沒有小半天的功夫是不可能的。

Advertisement

    並且早在天不亮的時候,他們便齊聚這文淵閣,未曾聽聞有奏疏送至通政司,說明這奏疏走的是錦衛或者東廠的路子。

    深吸了一口氣,強住心中的些許不安,閣首輔方從哲輕輕招手,將吏員遞過來的奏疏接過。

    顧不得其他,首輔便是一目十行翻開起來,但幾乎是一個呼吸的功夫,眉眼間便是湧現了一抹訝,呼吸更是急促起來,脖頸有青筋暴,顯得極為激

    許是旁同僚殷切的眼神,方從哲徑自將奏本傳遞給旁的次輔,一雙迷茫的眸子猛然看向東南方向,本就瘦弱的子竟是顯得搖搖墜。

    劉鴻訓快速接過奏本,待到看完其容之後,一抹異也是於雙眸間湧現,隨即又遞給了東閣大學士孫承宗。

    相比較之前兩位閣臣的"諱莫如深",曾經長期擔任兵部尚書一職的孫承宗倒是顯得直白許多,一臉喜的呼喝道:"景會兄,這一次,我大明怕是不得不出兵了..."

    聞言,戶部尚書畢自嚴心頭便是一,趕忙搶在王在晉之前,將奏本接過,一目十行的閱讀起來。

    與此同時,首輔方從哲略帶抖的聲音也是隨之在廳中響起:"浙江巡張延登上奏,前些時日向我大明示警,聲稱紹興或有倭寇來犯之人的份已然得到證實。"

Advertisement

    "其人名劉香,與鄭芝龍一樣,同為李旦昔日麾下之義子,因為不了軍中規矩,遂在一次航行不告而別,在紹興上虞縣姓埋名至今。"

    不待一臉不解的王在晉追問,方從哲又是自顧自的說道:"據劉香所說,日本雖是蠻夷小國,但國卻是礦產富,曾發現過多座銀礦。"

    "鄭芝龍常年與日本長崎,橫濱當地的富商及大名來往,極有可能從蛛馬跡中發現了一座新的礦山,並以此說服了紅夷人助他困..."

    嘩!

    待到首輔方從哲將話說完,廳中頓時嘩然一片,縱使在座的朝臣並非都像畢自嚴那樣擅長財政。

    但一座足以能夠驅使紅夷人,不惜與大明惡的銀礦意味著什麽,眾人還是清楚的很...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