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穿越到另一個位面時空,穿越眾首先要面臨的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基本的生活保障:吃穿不愁。
二、免暴力威脅的保障。無論這威脅來自人還是野。
三、抵自然界侵害的保障。惡劣的天氣、疾病。
顯然,較之于前面過于專業的工業系問題,多數人更關心這些切的問題。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發達,社會分工極度細化、特化的社會,人們習以為常的每一種生活便利――哪怕是最簡單,最不起眼,都需要整整一個工業系才能維持。一滴自來水在從水龍頭里放出來之前,支撐它的有電力、化工、鋼鐵制造、水泥、建筑等等許多產業。
在17世紀的海南,這一切都沒有。
米,是以稻谷的形態存在的。水,簡單的沉淀之后,唯一的消毒方法是煮沸。服,沒有的概念,有錢人可以雇傭裁,老百姓就靠自己的老婆裁剪補。
一切生活用品,哪怕我們最習以為常的東西,走進任何一家小店鋪都能廉價獲得的東西,在那個時空都是不存在的,或者說,以極原生態的方式存在著。
作為負責民生事務的務組長,蕭子山提出的一份設備目錄引起了爭論。
“碾米機、磨面機,這些糧食加工設備,有必要帶嗎?備件的問題,還有電力消耗……古代已經有水力的碾米作坊了,磨面,中國老百姓到五十年代還有不農村人口是自己碾麥子的。”
“嗯,我覺得就算真要采用機械化的生產,也完全可以由機械部門自制,從本時空帶過去,有點浪費噸位的覺。”
“還有紉機、拷邊機、裁剪工……蕭組長,你準備去開服裝廠還是怎麼的?”
“農業組堅決支持要糧食加工設備!務組不提的話,農業組也會要求購置這些設備。”吳南海站在他這邊,“加工速度啊!傳統的舂米磨面方式效率非常低下,我們幾百號人吃飯,靠手工作太消耗人力了。”
“可以用水力磨坊啊,中國也有,歐洲也有……”
“那還得專門造一個磨坊。消耗的人力力就不算了?有電力的話,直接可以驅這些設備,很快就能加工好足夠的糧食了。”
“這些機械備件問題,可以由機械部門解決。”蕭子山對這個問題可能引起的提問做過預想,現在有吳南海的解釋,就省力多了。“農村一般都是儲存干谷的。我們這樣一個穿越集團,定量按計劃經濟時代的標準:年人每月12公斤大米。如果有500人,每月至供應6噸大米。
“這個12公斤定量還是一般市民、職員的標準,重力勞者的配給量還要增加。穿越之后會有許多力勞,消耗的量就得按14公斤這個數字來計算。如果我們還要引當地勞力,供應量還要上一個臺階。
“機加工出來的糧食質量好,不會摻雜進雜質。石磨對石料有很高的要求,石質不好,加工出來的面就會有大量的碎渣,對大家的牙齒很不利。
“至于說紉機,道理是一樣的。服遲早會壞了要更換的,你們指誰來做服?你的朋友嗎?(笑)
“或許你可以討個本地的子,不會做我們這樣的服,教作服是不難,但是一件純手工制的服,再練也得做好幾天。
“當然你或許等得了這幾天。問題以后我們要招募工人、甚至,”他低了聲音,“軍隊。”他提高了聲音:“這些人的統一著裝也依靠諸位的老婆一針一線的出來?(笑)”
“照你這麼說古人的軍隊都不穿服了,幾十萬大軍不也每年換裝?”
“那是建筑在擁有大量廉價,甚至免費的勞力的基礎上的。我們沒有。”蕭子山做痛心疾首狀,“我們的生命是有限得,生產力要更多的放在爬科技樹上面。這樣一些必須的機設備還是直接帶過去為好。也可以為未來的仿制提供一個工程樣品。”
住房問題是另外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務組原計劃采購大批的帳篷,建立一個帳篷營地作為正式建造房屋前的過渡。搞過建筑組的提議是采購簡易房進行直接組裝,這樣的簡易房屋在工地很常見――作為宿舍和辦公用房。板材質地多種多樣,可以據需求選購。重量小,搭建容易,有一定的保溫,較帳篷要舒適的多。耐用也好:如果維護得當,使用七到八年不問題。
“我們公司一個部門,用最簡單的彩鋼活房做倉庫和辦公用房已經快十年了,現在使用狀態依然很好。”做介紹的正是田大媽的兒李瀟,是個瘦小的北方,差不多三十歲,皮白皙,戴著一副細邊眼鏡,“也可以做樓房,不過要加輕鋼結構。”
“因為我們要面對的環境比較惡劣,”的聲音又輕又細,“可以采用高檔一些的材料,比如磷鎂活房。
“這種活房的墻與頂板用的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莢芯的菱鎂復合板,鋼質門窗,房架為輕鋼龍骨。安裝不需要特別的機械,練工人使用簡單工4個人4小時就能組裝一個標準房,大概是60平方米。
“它的組合比彩鋼房要好,在縱向上可以任意加減若干組,面積可以隨意擴大或減小,房屋中的門、窗和前后墻板的位置都可以任意互換。在加強結構之后,它也能用來搭建樓房。
“這種房子的封好,隔熱保溫,房屋材料均為防火材料。耐、防腐、抗震、重量輕,一個標準房重量只有2200公斤。預期使用壽命在十年以上。
“宿舍、辦公室、小型倉庫都可以使用這類房子。”
“做廠房呢?”工業組對這個問題比較在意。
“如果是大度的廠房庫房是不行的,不過可以用水涮石的簡易房。”李瀟繼續的介紹,“實際就是角鋼結構的水泥板簡易房。它比一般簡易房要重得多。好是壽命可達二十年以上。能組裝大度的房屋,也可以用來建造2-3層的樓房。”
“水泥板啊……”有人在遲疑中。
“建筑組剛才討論過,認為我們的工業系下自產水泥和角鋼問題不大。如果廠房不是特別急需的,可只帶圖紙和必要的模工裝材料,用當地的材料自建。”的面有些蒼白。“不過安裝簡易房是一項技活,我建議要派一些人去這類簡易房公司實地學習一下。”
文德嗣點點頭,在備忘錄上記下了一筆:“實用技能培訓”。
“住這樣的房子能安裝水電嗎?”
“可以的,雖然不能在墻開槽埋管,但是做墻面安裝沒問題。不過我們建筑組的看法是,宿舍、辦公室用房不安裝單獨的供排水系統,以節約材料。
“用水的需求,我們認為最好采取獨立公共盥洗房,包括三個部分:浴室、洗臉間和廁所。這樣便于集中安裝上下水系統。考慮到海南多雨的問題,從宿舍、辦公室到公共盥洗室都將安裝封閉式的走廊,以便大家在雨天使用。海南冬天溫度不低,所以在初步設計里沒有考慮浴室供暖這樣的系統。”
“制冷呢?海南夏天可是很熱的啊。要有空調。”
此人的發言雖然招來了一片白眼。但是許多人的心其實還是有空調的:自己用慣了空調,到了明朝的海南可是連電扇都沒有啊。
“傳統的空調肯定不可能了。”李瀟看了一眼蕭子山,見這位會議主持人沒有反對,就談了下去,“傳統空調要大量的電力,還要化學的冷。對我們來說是奢侈了一點。要是執委會最終決定要使用空調的話,我們有二個方案可用。”似乎有點眩暈,又打了一個惡心,扶著桌站了一會,才繼續下去:
“一種是簾式冷卻空調,實際上就是使用蒸發式換氣扇,省掉了機風扇和機,冷是水。用電很節約,缺點是度大,而且這個換氣扇的制造也有相當的難度。”
“一種則是地下水制冷空調,原理類似暖氣供暖,只不過蒸汽換了用水泵取的地下水。這種方法的初期投資比較大,要打深井,蒸發需要用銅管。”
“我個人比較傾向第二種,它的效果比前一種好的多。系統也相對簡單一些。”
“這種空調國家是不允許的吧?說浪費水。”
“靠,另一個位面沒這個規定。”
“嗯,這我知道。但是浪費水還是一樣的,不環保啊。”
“那時候還管環保?”
“可以把地下水回注的,這樣就不存在浪費了。”解釋道,“如果要更高級一些,還可以采用地能空調。方式和第二種差不多。地下十米深一般于20度左右恒溫狀態。先通過鉆孔達到這一深度,再將水作為熱換介在地下和建筑中循環就可以做到冬暖夏涼。冬天從地取熱,夏天向地放熱。當然,我們的營地得在一個地質結構比較穩定的地基上才行。如果太活躍,就只能供熱了。”
與會者的目都看著蕭子山――他是負責務的,蕭子山則看著文德嗣這位主席。從心來說,他是贊一切提高穿越者生活條件的做法的。由儉奢易,由奢儉難,這個基本道理他是明白的,一群多半都是養尊優的城市人,到一個荒蕪之地重新開始,生活條件過于艱苦會造士氣低落。
但是他又不敢公然表態,這樣的生活系統要涉及到運用大量的工業資源,他實在沒勇氣拍這個板說出贊的意見。
文德嗣和他目流了好一會,又把各個組的組長都看了半天,最后說出了一句經典的臺詞:
“這個問題我們再研究研究吧。”